一、经济因素的限制
(一)人均GDP水平较低
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41美元,仅为发达经济体的五分之一。在国际比较中,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在2021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名第79位,这一排名受人均GDP影响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人均GDP往往在数万美元甚至更高,如美国、日本等国的人均GDP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整体经济规模庞大的背后,人均产出和收入水平仍有待提升,这是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例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金融、科技、贸易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业或资源型产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面临诸多挑战。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内部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各区域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经济结构,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较为均衡,这也是中国目前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一个体现 。
二、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创新资源方面
虽然中国的研发经费在2018年达到2974.3亿美元,占全球的17.5%,稳居世界第2位,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也位居世界首位,但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仅排名第33位,这表明在人力资源投入的效率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全社会研发经费的GDP占比方面,中国2018年为2.14%,排名第14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有差距,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方面占GDP的比例更高,这意味着他们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更为充足,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
(二)创新绩效方面
中国的创新绩效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在劳动生产率和综合能耗产出率方面,中国与创新型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分别排名第38位和第36位。这反映出中国在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方面还不够高效。虽然中国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和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方面排名较前,分别为第2位和第3位,但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还需要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进一步努力。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创新绩效方面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他们的科技成果能够更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例如德国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展现出较高的创新绩效水平 。
三、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社会福利体系方面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体系上存在差距。以社保缴纳与收入的比例为例,中国为12%,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为23%,约为中国的2倍。中等发达国家社保的基本特征是缴纳率高、福利高。这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在保障公民的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较为完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全民免费医疗、高额的养老金、完善的失业救济等。例如,北欧国家以其高福利制度闻名于世,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福利保障,这是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异之一 。
(二)社会公平性方面
尽管中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在城乡差距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但城乡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供给(如教育、医疗资源在城乡的分配不均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而发达国家在社会公平性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例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做得较为到位,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居民能够享受到相对均衡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这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 。
四、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的差异
(一)教育领域
1. 研发投入主体方面
在研发投入主体方面,中国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发占比偏低。中国高等院校研发占比为7%,低于美国的13%、日本的12.3%、德国17.3%、法国的20.3%和英国的25.6%。这反映出中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相对发达国家的高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研发占比低可能影响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的培养 。
2. 基础科研薄弱
中国的基础科研相对薄弱,基础研究投入额仅相当于美国的1/4;大量投入在试验发展阶段,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占比低于美国20个百分点;论文发表数量虽然超过美国但质量与美国存在差距。基础科研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科研的薄弱会影响到科技的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在教育对科技支撑方面存在差距 。
(二)医疗领域
1. 医疗卫生支出
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2018年中国卫生支出占GPD总额的比例为6.4%,相比之下美国GDP占比最高达到16.8%,英国9.8%,日本10.9%,德国11.2%,加拿大10.7%,丹麦10.5%,澳大利亚9.3%。医疗卫生支出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医疗资源的供给、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等方面。例如在医疗技术研发方面,发达国家由于投入较多,往往在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
2. 医护人员数量
从医护人员数量上来看,中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为2.59个,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位2.94个。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执业医生数量相较于欧美国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注册护士数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医护人员数量的相对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满足日常医疗需求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
五、资源环境状况对成为发达国家的影响
(一)资源需求与供给压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巨大,在主导性资源与主要原材料方面需求持续大幅增长。这不仅使一些发达国家备感资源竞争的压力,也使中国在资源供给上面临挑战。例如,中国对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这种资源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早期的资源积累、海外资源布局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资源保障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能够更好地支撑其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需要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海外资源合作等方面不断努力,以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这是迈向发达国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二)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环境压力较大。长期以来,中国以能源和资源的粗放式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并容忍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但这种要素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后,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环境治理技术、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监管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中国在迈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在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这是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