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常拉肚子的原因
拉肚子在医学上被称为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在3次以上,或粪便中水分增加导致粪质稀薄,或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经常拉肚子的原因较为复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会破坏肠粘膜的完整性,引发渗出性腹泻。在这种情况下,肠粘膜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会造成大量的渗出,从而引起腹泻。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粘膜会出现溃疡、出血等症状,这些病变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同时肠粘膜的渗出物也会增加粪便的水分,使大便变稀,次数增多。患者的粪便可能含有渗出液和血,结肠尤其左侧结肠的病变多引起肉眼脓性便,粪便pH偏碱。
肠道感染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分解肠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使粪便带有恶臭气味。同时,细菌还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破坏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腹泻,通常还伴随着发热等症状。
病毒感染:可导致腹泻的病毒包括诺沃克病毒(又称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病毒性肝炎等。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因。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影响肠道细胞的正常功能,干扰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常常在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暴发,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的粪便多为水样便。
寄生虫感染:如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破坏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肠道炎症和吸收不良,导致腹泻。例如梨形鞭毛虫会附着在小肠粘膜上,影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引起肠道的免疫反应,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肠道肿瘤
结肠癌、肠道淋巴瘤等肠道肿瘤也可能导致腹泻。肿瘤细胞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堵塞肠道、刺激肠道分泌等。例如结肠癌,随着肿瘤的生长,它可能会阻塞肠道的部分通道,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肿瘤还可能会分泌一些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而且肿瘤组织可能会发生破溃、出血等情况,使粪便中夹杂粘液和脓血。
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它们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但是,当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时,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原因,就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可能会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腹泻。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被抑制,艰难梭菌等有害菌可能大量生长,产生毒素,导致腹泻。
小肠吸收不良性疾病
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疾病会导致胰消化酶缺乏。胰消化酶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当胰消化酶缺乏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就会导致腹泻。例如慢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的炎症损伤,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脂肪不能被完全消化,就会出现脂肪泻,表现为拉肚子量多、呈油脂状、有泡沫等。
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患者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当摄入含有乳糖的食物(如牛奶等乳制品)时,乳糖不能被分解吸收,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引水分进入肠道,同时乳糖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引起腹泻。
(二)其他身体疾病相关原因
胆道、胰腺疾病
如果有胆道、胰腺的疾病,可以造成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排出障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出现脂肪泻,也可以表现为腹泻。这类患者可能有厌食油腻,拉肚子量多、呈油脂状、有泡沫等表现。例如胆结石堵塞胆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引起腹泻。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胃肠道蠕动速度加快,小肠吸收不良,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同时,甲亢患者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其他症状。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糖尿病性胃肠病。高血糖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导致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肠道蠕动异常,从而出现腹泻。有些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
(三)非疾病相关原因
饮食因素
不洁饮食: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很容易引起腹泻。例如,食用了变质的肉类、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或者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生水等。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些人对特定的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对牛奶、海鲜、坚果等过敏,或者像前面提到的乳糖不耐受。当摄入这些食物后,身体会产生免疫反应或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导致腹泻。
不良饮食习惯:经常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经常吃冰激凌、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增加肠道蠕动,导致腹痛和腹泻。
精神压力因素
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引起腹泻。这是因为精神压力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使肠道的敏感性增加,蠕动加快。例如,一些人在面临考试、工作压力大或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就容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二、拉肚子的常见病因及预防
(一)常见病因
感染性病因
病毒感染
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短,通常为12 - 48小时,患者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无脓血。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感染后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的大便多为蛋花汤样便。
细菌感染
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大肠杆菌感染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例如未煮熟的肉类、未经消毒的牛奶等。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受污染的蛋类、肉类、禽类等有关。志贺氏菌感染则多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经手 - 口传播,可引起细菌性痢疾,患者会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腹泻的粪便多为脓血便。
寄生虫感染
像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阿米巴原虫感染主要通过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患者的大便呈果酱样,有腥臭味,同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贾第虫感染多因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的大便多为水样便,且有恶臭。
非感染性病因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主要的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病变呈连续性分布。患者的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但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患者除了腹泻外,还可能有腹痛、腹部肿块、瘘管形成等症状。
肠道肿瘤
结肠癌是常见的肠道肿瘤之一。早期结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肿瘤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腹泻、便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肠道淋巴瘤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饮食不均衡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的有益菌,使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腹泻,如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等)、泻药(如番泻叶等)、含镁的抗酸药等。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腹泻。泻药本身就是通过刺激肠道蠕动来促进排便,使用不当就会引起腹泻。含镁的抗酸药在肠道内不易吸收,会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进入肠道,引起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大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便,一般无脓血。
(二)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方面
注意食物清洁:
在购买食物时,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材。对于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泥土、农药残留等。例如,叶类蔬菜可以先浸泡15 - 20分钟后再清洗。对于肉类、禽类等食物,要确保煮熟煮透,尤其是鸡肉、猪肉等,内部温度要达到70 - 75℃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寄生虫等。
避免不洁饮食:
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水,如井水、河水等。在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避免食用路边摊的不洁食物。例如,一些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吃摊,其食物的制作过程可能不符合卫生标准,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和腹泻。
合理饮食搭配: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例如,适量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等,既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又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或者食用其他富含钙的食物替代奶制品。
生活习惯方面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这可以有效减少手上的细菌、病毒等传播到食物上进而进入体内的机会。
保持环境卫生:
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厨房要经常通风换气,餐具要定期消毒。例如,餐具可以用开水煮沸15 - 20分钟进行消毒,厨房台面可以用消毒剂擦拭。冰箱也要定期清理和消毒,食物要生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适当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例如,每周可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腹部锻炼,如仰卧起坐,有助于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肠道蠕动。
避免滥用药物方面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自行滥用。只有在明确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使用抗生素,并且要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例如,对于普通的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等,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腹泻的风险。同时,要谨慎使用泻药等可能引起腹泻的药物,如果需要使用,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感染方面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流感季节、诺如病毒流行季节等,要注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以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婴幼儿,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一些引起腹泻的疾病,如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生率。
三、如何改善经常拉肚子的状况
(一)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肠道健康非常重要。每天尽量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可能导致腹泻加重。而规律的作息可以让肠道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蠕动、消化和吸收,有助于改善经常拉肚子的情况。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促进消化吸收。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散步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肠道的血液供应,增强肠道的活力。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如扭转动作,能够按摩腹部器官,刺激肠道蠕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减轻压力
精神压力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压力,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冥想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每天花15 - 20分钟进行冥想练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深呼吸也很简单有效,深吸气时让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听音乐能够舒缓情绪,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在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听一听,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减少拉肚子的发生。
(二)饮食调整
遵循特定饮食原则
对于经常拉肚子的人,饮食上建议以「高蛋白高能量、低脂肪、少渣低纤维」为原则。
高蛋白高能量:慢性腹泻对身体消耗较大,且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所以能量需要量略高于正常水平,每日约2000 - 3000 kcal,蛋白质每天宜提供100g。宜选择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粥类、面包类、发酵的面食类,选用低脂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鸡肉、豆腐等。这些食物既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又不会给肠道造成太大的消化负担。
低脂肪:慢性腹泻会影响脂肪吸收,脂肪过多不易消化,所以通常建议慢性腹泻患者每日的脂肪供给量约40g。烹调时宜多用蒸、煮、炖等方式,少用煎、炸、炒等方式,减少烹调油的用量。例如,清蒸鱼、水煮鸡肉等烹饪方式既可以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肠道吸收。
少渣低纤维:减少食物中的残渣和纤维含量,可以减轻肠道的负担。例如,应避免食用大量的粗粮、坚果、蔬菜皮等。可以选择一些去皮的水果,如香蕉泥、苹果泥(去皮)等。
选择合适的食物
在腹泻期间或经常拉肚子时,可以选择一些对肠道温和、有助于止泻的食物。例如BRAT饮食,即Bananas(香蕉)、Rice(大米)、Apples(苹果)和Toast(吐司面包)。香蕉富含钾等营养成分,且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以帮助缓解腹泻。大米是一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够提供能量。苹果含有果胶等成分,有助于吸收肠道内的水分,使大便成形。吐司面包比较容易消化,不会刺激肠道。同时,还可以喝一些清淡的鸡汤,鸡汤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含有一些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等,有助于身体恢复。也可以选择富含维生素和电解质的椰子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避免刺激性食物
要避免食用一些会刺激胃肠道并加剧腹泻症状的食物。如牛奶和各类乳制品(对于乳糖不耐受者或腹泻期间肠道功能较弱时)、油炸、高脂和油腻的食物、辛辣食物、酒精、咖啡、苏打水等含有咖啡因或碳酸的饮料、柑橘类水果等。牛奶和乳制品中的乳糖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油炸食物难以消化,辛辣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酒精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咖啡和苏打水等可能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柑橘类水果中的果酸等成分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腹泻加重。
(三)治疗相关疾病
就医明确病因
如果经常拉肚子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发热、便血、体重减轻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检查,如粪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例如,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是否有细菌、寄生虫感染,是否有潜血等情况;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是否有贫血等;肠镜检查对于诊断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因治疗
感染性疾病: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使用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