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善学(若为“大先生”,就要善当“小学生”)

时间:2023-10-12 10:21:49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若为“大先生”,就要善当“小学生”因为“大先生”不仅在于教什么、如何教,也在于如何学、学什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小学生”,不是在学龄段意义上而言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心态而言的。在“学生”前以“小”冠之,着重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谦逊与自觉。为此,若为“大先生”,离不开以下四点:知“小”、善“学”、成“大”、能“先”

首先,知“小”对于浩瀚宇宙与悠久历史,我们的所知非常有限,犹如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为此,我们要知“小”,知自己视域之小、学问之浅。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言,当他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的时候,越发觉了解得很少。当然,知“小”并不是自弃自馁、自卑自贱,而是要有自知之明,唯有知“小”,方能成“大”,知“小”是成“大”的前提。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自以为是、自大自满,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在求知之路上与学生一道同行,真正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再次,成“大”“大”之为“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我充实。孟子道“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俗语亦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此,教师要不断地用先进知识充实自己,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唯有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拓宽自己的胸襟和气度,培养终身学习的志趣与能力,才可能使自己的课堂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其二是毫不自大。老子亦言“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为浙江大学所作校歌中也说“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正在于其容纳百川。教师亦然,既要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也要有谦谦君子的优秀品格。

最后,能“先”这里所谓“先”,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先行获得、为人处世的先行示范,更在于未知世界的先行探索,攻坚克难的先行尝试。就前者而言,先生之为“先”生,在知识之渊博与品行之高尚,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就后者而言,先生之为“先”生,正在于是学问之路上的先行者与引路人。正是教师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尝试与努力,使得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好。为此,教育与其说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不如说是发掘智慧的源头活水的过程。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示,好教师不在于为学生传授了多少技艺与知识,而在于做好了思想的“助产士”,启迪了学生的灵感与智慧。

诚如《礼记·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相辅相成,“大”与“小”辩证统一。所以,若为“大先生”,就要善当“小学生”

《光明日报》。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