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土豆为什么甜(「乐见」了不起的土豆)

时间:2023-09-22 08:58:07阅读:

如果一个人特别木讷、无知,或者永远都没有人会理会他,那你可以叫他“土豆”如果一个人总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还爱吃垃圾食品,那你也可以叫他“土豆”土豆外表坑坑洼洼,其貌不扬,因为长在地下所以全身是土,所以土豆很容易因为外表受到歧视。在英语里,和土豆相关的俚语一般都含有贬义。不过,土豆也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物种。土豆、马铃薯、洋芋、薯仔、地蛋…。。都是它的名字。薯条、薯片、薯格、土豆泥……都是它的吃法。作为一种淀粉类食物,土豆已经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因为B族维生素丰富,在法语中,土豆有“地下的苹果”之意。

是印第安人的“丰收之神”,也是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战利品。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印第安人将土豆奉为“丰收之神”,因此土豆的丰收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如果某年的土豆严重减产,就被认为是“怠慢”了土豆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而残酷的祭祀仪式,杀死牲畜和童男童女为祭品,乞求土豆神保佑丰收。1492年,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也发现了印第安人的土豆。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发现新大陆后,土豆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了西班牙。因其甘甜软糯的味道和口感,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迅速就喜欢上了这种新食物。到17世纪80年代,欧洲上流社会仍然把食用添加了大量香料和糖烹制的甘薯作为一种时尚。

有人爱,有人怕。虽然西班牙王室将食用土豆作为一种时尚,但是在土豆得到推广之前,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食用土豆会危及生命,虽然这并没有任何根据。土豆能作为粮食作物在欧洲大陆得以广泛传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一位平凡的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是他认识到土豆良好的食用价值。巴曼奇在村落考察时,发现了这种“易蒸熟,适合做面包”的块茎,于是带回家乡打算推广,但是村民认为这种奇形怪状的家伙会损害健康,甚至会让土地寸草不生。为了推广土豆种植,巴曼奇在一块贫瘠的处女地上种下土豆,围起来之后还向国王借了一支全副武装的警卫队守护,并且要求警卫队在白天严阵以待,晚上则只留一位耳聋眼花的老兵执勤。巴曼奇的小伎俩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入夜之后,村民偷偷挖走了巴曼奇种下的土豆。到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法国的大多数农民都已经开始种植土豆,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连以崇尚美食闻名的法国人都吃土豆了,那土豆一定美味——当历史迈过十九世纪的门槛时,土豆已经传遍了全欧洲。但是谁又能想到,在成为食物之前,土豆仅仅是种在花园里的一种花。

明末清初,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原产美洲的大批农作物也被欧洲殖民者通过海路带到了东方。“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很快便接受了这一外来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土豆也极大地缓解了古代中国人的吃饭难题。“马铃薯”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据说因其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土豆”最终成为中国人对它的一个称呼。

由于大饥荒和移民潮,土豆也随着爱尔兰移民登上了新大陆的土地——美国。至今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如新罕布什尔州还是把土豆称为“爱尔兰薯”

土豆在云南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说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广州,那么在云南,就是没有一块土豆能被剩在盘里端下餐桌。云南有一句口头禅叫“吃洋芋,长子弟”,“子弟”有丰富的内涵:相貌端正,浓眉大眼,人品耿直,聪明朴实,而且一定身体健壮,吃苦耐劳,比起只能养眼的“帅哥”更加富有实用性。 心灵手巧的云南人能做出108种花式不重样的土豆吃法,从主食、零食到家常菜,从蒸、炒、煮到炸和烤,不得不说土豆的灵魂掌握在云南人手中。微博“昆明城事”甚至曾经发过一条这样的内容“什么叫生活仪式感,你来云南吃一次烤洋芋就明白了。只要你买一个烤洋芋,接近二十种佐料,对得起洋芋也对得起你的味蕾”

在云南,土豆就是硬菜。

环保、美妆、区块链艺术。。。土豆样样玩得转。

2019年1月12日,英国《卫报》放弃塑料封面,正式采用可降解的土豆淀粉再生包装。在全国性报刊中尚属首例,这也导致了《卫报》三年来首次涨价。《卫报》鼓励读者将新的土豆淀粉包装用于堆肥货或扔到食物垃圾桶中,而不要与其他一次性塑料用品混在一起。

除了玩转环保,土豆在成为新一代“美妆博主”俄国Vlog博主Elona Balasyan在2018年圣诞节前发了一个给土豆化妆的视频,视频中土豆不仅涂上了粉底、眼影、口红、睫毛膏,还戴上了一顶金色假发。在Elona Balasyan的启发下,大家纷纷拿起厨房里的土豆开始了美妆挑战,甚至在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出现了“make up on potato”、“potato challenge”等热门话题。土豆化妆后的样子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不适,不是因为土豆土土的外表,而是因为“太像人脸了”在美妆界脱颖而出的新一代博主“土豆”甚至引起了BBC的注意:为什么土豆可以做美妆博主的宠儿?专业化妆师表示:“因为土豆水分比较少,能更好的吸收化妆品,而且表面也相对平滑,重要的是,土豆更接近人的脸型。”

从印第安人的“丰收之神”,到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数百年间,土豆真正做到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如果说“马铃薯”是它的学名,那么土豆、洋芋等名称则是全国各地对它的昵称。虽然它叫“土豆”,但是并不土。在英语中,马铃薯叫做potato,是来自西班牙语的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和克丘亚语papa混合而来。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马铃薯”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据说因其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土豆”最终成为大家普遍认知的一个称呼。

印第安人将土豆奉为“丰收之神”,因此马铃薯的丰收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如果某年的马铃薯严重减产,就被认为是“怠慢”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而残酷的祭祀仪式,杀死牲畜和童男童女为祭品,乞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1492年,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也发现了印第安人的土豆。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发现新大陆后,土豆就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了西班牙。因其甘甜软糯的味道和口感,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迅速就喜欢上了这种新食物。到17世纪80年代,欧洲上流社会仍然把食用添加了大量香料和糖烹制的甘薯作为一种时尚。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