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聊城名称的由来

时间:2024-09-14 10:02:19阅读:

聊城名称的由来

聊城名字的由来,大体有三说。一曰因“河、水”得名,二曰“因国”得名,三曰因“城邑”得名。但经过诸多考证,因“河、水”得名说被认为毫无历史依据,不能成立。因为在鲁西平原上,自古至今从没有“聊河”或“聊水”存在过。众多权威的历史文献,如《春秋左传》《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均无“聊河”或“聊水”的记载。

关于“城因国名”之说,虽比因水之说进了一步,但也不太确切。因为这一时期,我们这一区域见于文献记载的城邑很多,不仅有聊、摄,还有阿邑、冠氏邑、高唐、夷仪等等,但都是“城邑”,不是小国。

故聊城名字的由来,由春秋时期出现在这片大地上的古城——“聊”邑而得名,这是最符合历史真实,也是最科学的。“聊”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鲁昭公二十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22 年。晏子在力谏齐景公减轻苛征杂税时说:“聊、摄以东(杜注:聊、摄、齐西界也)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

聊城历史上的命名故事

聊城这一名字始见于《左传》一书:“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那时的聊城城址并非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 499 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时间虽然相隔了 2500 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对此,《水经注》曾有过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探究聊城得名的原因

关于聊城得名的原因,已很难考证,所以大部分的资料对此都是语焉不详。一是以古聊水得名,《聊城通史》等很多资料均持此说,但是,除了这一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说明了,估计是照抄前人的说法,并无实物为证,所以一语带过。知道它后来干涸了,史书上再无关于它的记载,聊城的母亲河就此消亡。第二种说法,聊城以古聊国得名,而这一说法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史书上没有对聊国的记载,到底聊国的疆域在哪,国君是谁,都没人知道。此时在春秋年间,聊城地区已是齐国之地,而聊城地区在西周建立后的大分封中,只见有古郭国见诸史册,看来如果聊国真的存在的话,也应该在夏商之时,很可能是东夷部落的一个小国。聊城既是以河得名,那么聊河必然不会是条小渠,也不太可能突然消失,为了找到它我查了不少能找到的资料,但还是一无所获。洋洋百余万字的《聊城通史》上没有提及聊河半句,郦道元的《水经注》对鲁北水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也没有提到聊河。从今天聊城境内比较大的河流来看,只有徒骇河流经聊城故城,而徒骇河在古代称作漯河,是传说中的禹播九河之一,历史上它的河道曾多次被黄河袭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多次改道。有可能聊河就是漯河的别称或误读,漯河改道后,人们以为聊河已经干涸,所以再不见诸史料。当然聊河即漯河,徒骇河仅是我个人观点,聊河突然消失之谜,还有待专家考证。

聊城称谓的起源和演变

春秋时期,聊城属卫国,地处四战之地,是战乱频发之地。战国时期,聊城属齐国,地名聊城。秦代时,聊城属东郡。西汉时,聊城属兖州刺史部东郡。东汉时期,聊城属兖州刺史部东郡。三国时期,聊城属曹魏政权冀州刺史部平原郡。西晋时,聊城属冀州平原国。北魏时期,聊城属济州平原郡。隋朝时,聊城属武阳郡。唐代时,聊城属河北道博州。北宋时,聊城属河北东路博州。金代时,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

关于聊城名字的考证

关于聊城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经过考证,因“河、水”得名和“因国”得名的说法都存在诸多疑点和不确切之处。因“城邑”得名的说法则更符合历史事实和相关文献记载。“聊”字从“耳”,“卯”韵,其含义与齐国边境的战略地位和信息传递有关。同时,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和相关历史背景来看,“聊”城的命名可能与当时的军事防御和边境形势密切相关。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