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猝死:猝死常见原因包括心脏性原因如冠心病,非心脏性原因如脑血管疾病等,预防需定期体检、戒烟、合理膳食等

时间:2024-10-30 10:00:55阅读:

猝死的常见原因

猝死的原因较为复杂,可分为心脏原因和非心脏原因。

心脏性原因:这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因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力衰竭、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其中,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其病情凶险,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休克、昏迷甚至猝死。此外,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也可能引发猝死。

非心脏性原因

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猝死症候群: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 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猝死前的身体信号

猝死前,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胸痛:这是较为常见且容易感知的信号。疼痛可能表现为胸部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伴有濒死感和恐惧感,且可能频繁发作、剧烈而持久。此外,疼痛还可能放射至肩背、腹部,出现腹痛、肩背痛、手臂痛等。

口唇发紫:病情发作时,除疼痛外,若还伴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不明原因的牙痛:牙疼不一定是口腔问题,还可能与心梗有关,这种由心脏病引起的牙痛被称为“心源性牙痛”,疼痛剧烈但部位不明确,服用止痛药后症状不缓解。

肩颈臂放射性疼痛:这也是猝死前可能出现的信号之一。

间歇性胸痛、胸部压榨感:有人描述这种疼痛为“就像胸口被反复挤压”,并可能伴有濒死感、恐惧感。这种疼痛可能突然出现,频繁发作,剧烈而持久。

呼吸急促、胸闷:此时人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部分血液积存在肺里,无法及时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会产生呼吸困难的感受。

头晕、晕厥、频繁心悸:极度疲劳、大汗淋漓、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刺激下忽然晕倒过去,在没有其他原因时,可能跟猝死有关。在运动和头晕过程中持续或异常胸痛和/或异常呼吸急促,在情绪激动时昏倒或癫痫发作,在体育活动中昏倒或有明显的癫痫发作,尤其是在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更提示可能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如何预防猝死

预防猝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定期体检:无论是否患有心脏病,都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戒烟: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 3.6 倍,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

合理膳食: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宜吃植物食用油,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防止肥胖:肥胖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负担,体重超重 5 公斤,心脏的负担即增加 10%。

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易诱发冠心病等疾病,甚至导致心肌梗塞等意外。

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定时进餐、适量锻炼、适当休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步行可以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从而使身体适应步行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也是一种锻炼。

其他:防寒保暖、谨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猝死的遗传因素影响

冠心病猝死和心源性猝死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其遗传背景不断被揭示。越来越多的基因多态性被发现与冠心病猝死相关。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心脏病关系密切,且有助于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遗传性心脏病可能还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青少年和年轻人发生猝死有时是因为遗传性心脏病等未确诊的心脏疾病。未被发现的心脏问题可能导致年轻人在竞技运动等身体活动的过程中突然死亡。

不同年龄段猝死的原因差异

不同年龄段猝死的原因存在显著差异。

0 - 3 岁年龄段:肺源性猝死居多。

3 - 15 岁年龄段:脑源性猝死居多。

15 岁之后:心源性猝死一跃成为死因首位,其中 31 - 63 岁年龄段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峰。

此外,青年患者猝死原因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病为主要原因;而随着年龄增加,冠心病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比例上升。与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冠心病猝死患者具有无明确病史、无前驱症状以及发作迅速的特点。

猝死的综合致病机制

目前对于猝死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的 SCN5A 基因的致病性变异,被发现是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主要致病基因。

导致猝死的常见生活习惯

以下生活习惯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吸烟:吸烟会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酗酒:不仅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增加心脏的负荷,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增加消化道疾病、肿瘤的风险。

过度劳累:包括短时间内高强度体力活动带来的劳累,以及长时间得不到有效休息带来的慢性疲劳。人在体力透支、过于疲劳的情况下,血压会上升,心脏的耗氧量增加,增加猝死风险。

长期慢性疲劳: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及心脑血管事件,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猝死的具体生理机制

猝死的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

在心脏性猝死中,常见的机制包括心律失常,如室颤,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心肌梗死使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心肌供血等。

非心脏性猝死的生理机制则因具体病因而异,如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肺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动脉,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等。

导致猝死的深层次原因

猝死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涉及多个方面。

从个体层面看,遗传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猝死,如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或心肌病。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过度劳累、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会逐渐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从社会环境层面,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慢性应激,影响健康。

此外,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猝死的发生。如果对早期症状未能及时察觉和治疗,或者缺乏有效的医疗干预,也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引发猝死。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