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耕地(为什么是耕地?)

时间:2023-12-06 10:00:22阅读: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确保这一“国之大者”的前提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念兹在兹,反复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他特别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总书记这番斩钉截铁、力重千钧的话语,从数量、质量、用途三个维度阐明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核心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现有耕地变成沃野良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

保护耕地,首先要保数量。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抛开数量,谈耕地保护,无异于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那么,又为什么是18亿亩呢?这些年我国粮棉油糖菜的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亿-24亿亩,按全国复种指数平均1.3算下来,要保持现有供给水平,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这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必须严防死守,不容有失。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需要用地。相对种粮而言,工业化、城镇化用地产生的增值利益巨大,各方面占地冲动强烈,如果不在全社会树牢耕地保护意识,不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监管,耕地总量肯定会越来越少。为此,我国明确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划定的优先序,先划必保的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廊道等现象,这是典型的“要景观不要吃饭”,不应该,也要不得。至于那些被侵占的耕地也不能白占了,要以合适的方式努力找补回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耕地数量红线。

保护耕地,提质量很关键。一块地,地力不同,种出来的庄稼数量和品质上也差别很大。耕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从耕地质量上寻找突破口。这方面最管用的抓手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各地实践看,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一般可提升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20%,许多农田达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党的二十大高度肯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我们这样一个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的国家,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立地条件复杂、水源不配套、资金投入不足等众多难题。为了把这件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各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设计、施工建设、质量监督、项目验收,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符合项目建设标准、适应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农民实际需求。比如,贵州探索实行“六方会审”,由行业部门专家、乡镇领导、村委会代表、新型经营主体代表、设计单位人员、村民代表等,共同对项目选址、建设标准、水源配置、建设内容等“问症把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的工作机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总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投入制约建设标准不高,有的项目甚至存在工程质量、跑冒滴漏等问题,这既有早期建设项目标准高低不一、基层队伍技术支撑不足、管护资金投入水平有限等客观原因,也有个别地方责任意识淡薄、勘察设计不到位、施工不规范等主观原因。要让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必须提升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一方面要查漏补缺,加强排查整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不合格、偷工减料等风险隐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投入水平,为提升建设质量创造条件。还要加快改造提升,加强科技攻关和工作队伍建设,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办法路径,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好用又实用,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惟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铭记于心、落实于行,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重大意义,真正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守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