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直流鼻血的原因
一直流鼻血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现象。鼻出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既可能是局部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一)局部因素
鼻黏膜干燥:鼻腔内的黏膜如果过于干燥,就容易破裂出血。这种干燥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例如在气候干燥的地区,或者冬季室内空气干燥且温度较高的时候,鼻黏膜的水分容易流失,变得干裂、结痂,此时即使是轻微的外力,如揉鼻子,也可能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另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也会使鼻腔黏膜干燥,增加流鼻血的风险。
鼻内损伤: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者不当操作会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引起鼻出血。比如经常用力抠鼻子,会直接损伤鼻腔内黏膜下的血管;剧烈打喷嚏时,鼻腔内压力突然增大,也可能使脆弱的血管破裂;鼻内用药不当,例如使用滴鼻剂时动作过于粗暴,或者药物本身对黏膜有刺激性,都可能损伤鼻腔黏膜导致出血。此外,鼻腔、鼻窦手术或经鼻插管等医疗操作如果不小心,也会损伤鼻腔黏膜引发流鼻血。
鼻外创伤:鼻子位于面部中央且凸出于面部,血管丰富,一旦面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很容易累及鼻子,导致鼻骨、鼻中隔骨折,或者在严重鼻外伤同时合并颅底骨折时,也会出现流鼻血的现象。
鼻腔异物:这一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出于好奇,可能会将小玩具、纸巾等异物塞入鼻腔,这些异物长时间留在鼻腔内,会不断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侵蚀和出血,进而引起鼻出血。
炎症:鼻腔、鼻窦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都可能导致黏膜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干燥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腺体分泌减少,黏膜表面容易结痂,痂皮脱落时易损伤黏膜出血;萎缩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萎缩变薄,血管也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急性鼻窦炎时,鼻腔黏膜处于充血、肿胀状态,炎症刺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容易导致鼻出血。此外,感冒引起的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炎症导致鼻黏膜充血,也会增加流鼻血的可能性。
肿瘤:鼻腔、鼻窦以及鼻咽部的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引起鼻出血。例如鼻腔血管瘤,这种良性肿瘤的血管丰富且壁薄,容易破裂出血;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侵蚀周围组织和血管,导致鼻出血,而且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可能就是患者后吸鼻涕中带血。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时,凸向鼻腔的那一面黏膜往往比较薄,加之气流冲击,或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挖鼻子等不良习惯,就容易弄伤血管而导致出血。鼻中隔穿孔以及萎缩性鼻炎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出血现象。
(二)全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中老年人鼻出血常见的因素之一。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压力增大,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使得鼻部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在情绪剧烈波动、便秘、用力过猛之后,血压突然升高,鼻出血的风险更高。此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鼻部血管压力异常,进而引发鼻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一些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如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凝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一旦鼻腔黏膜有微小破损,就容易出血且难以止住;多发性骨髓瘤也会影响凝血机制。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功能下降;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血管壁,破坏血管结构,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鼻出血,而且出血量可多可少,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
维生素缺乏或营养障碍: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鼻腔血管脆性增加,就像老化的橡皮筋一样容易断裂,从而增加鼻出血的可能性;缺乏维生素K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使身体止血的能力下降,轻微的鼻部损伤就可能引发鼻出血。此外,如果整体营养摄入不均衡,身体缺乏其他必要的营养物质,也会影响鼻腔黏膜的健康状态,导致鼻出血的发生。
肝肾慢性疾病:肝脏是人体内生成“凝血因子”的器官,肝功能失代偿(如晚期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生成严重减少,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极大影响,一次打喷嚏等轻微动作就可能导致流鼻血,同时还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尿毒症等肾病也会影响身体的凝血功能和代谢平衡,从而出现流鼻血的现象。
重金属中毒:常见汞、砷、苯等重金属中毒时,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损害,其中就包括影响血液系统的凝血功能和血管的正常结构,从而发生流鼻血的现象。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种疾病主要由于鼻血管缺乏收缩能力而导致流鼻血,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患者的鼻腔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内分泌失调:主要见于女性,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使得鼻腔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不过具体的机制还比较复杂,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了血管的生理功能有关。
药物因素:长期应用水杨酸类药物、抗血栓药、抗凝血药、消炎药等,这些药物具有阻碍血液凝固的功能,使得身体的凝血机制受到抑制,轻微碰伤鼻腔黏膜就可能引起较多出血。
二、流鼻血的常见病因
(一)局部病因
1. 外伤相关
鼻内操作不当:挖鼻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鼻腔黏膜在鼻中隔前端的黎氏区处较为薄弱,血管丰富,频繁挖鼻容易损伤此处黏膜下的血管,引发鼻出血。此外,用力擤鼻或揉搓鼻子也可能造成鼻黏膜损伤,尤其是在患有鼻炎等鼻部疾病时,鼻黏膜本就处于充血、脆弱的状态,更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出血。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不小心将异物塞入鼻腔,这些异物长时间刺激鼻黏膜,容易导致鼻黏膜糜烂出血,这也是儿童鼻出血常见的局部原因之一。
外部撞击:鼻子突出于面部,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碰撞。如运动时的意外碰撞、摔倒时面部着地等,外力作用下鼻骨、鼻中隔等结构可能发生骨折或变形,同时鼻腔内的血管也会破裂出血。另外,一些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风险,如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如果没有做好防护,面部遭受撞击后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的情况。
2. 鼻腔疾病
炎症性疾病:鼻炎是引起鼻出血的常见鼻腔疾病,像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期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炎症因子刺激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容易导致鼻出血。慢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黏膜变得脆弱,也容易出血。鼻窦炎除了引起鼻腔黏膜炎症外,鼻窦内的炎症还可能影响鼻窦黏膜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加鼻出血的风险。干燥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腺体分泌减少,黏膜表面容易形成干痂,痂皮脱落时容易损伤黏膜下血管导致出血;萎缩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萎缩变薄,血管失去正常的黏膜保护,容易破裂出血。
肿瘤性疾病:鼻腔、鼻窦以及鼻咽部的肿瘤都可能引起鼻出血。良性肿瘤如鼻腔血管瘤,瘤体由大量薄壁血管组成,这些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而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侵犯周围的血管和组织,破坏正常的鼻腔结构,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而且,鼻咽癌早期可能表现为后吸鼻涕带血,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出血量可能会增加。
鼻中隔异常:鼻中隔偏曲时,偏曲一侧的鼻腔黏膜受到的气流冲击较大,黏膜容易干燥、变薄,而且此处的血管也容易受到压迫,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一些外力作用下(如挖鼻)或者在干燥环境下,就容易发生鼻出血。鼻中隔穿孔也会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局部黏膜干燥、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同时还可能伴有鼻腔干燥、疼痛等症状。
(二)全身病因
1. 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使得鼻部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当血压波动时,尤其是突然升高,如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鼻部血管壁所受压力超过其承受极限,就容易破裂出血。而且,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硬化和弹性减退,这也增加了血管破裂的风险。动脉硬化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血管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弹性降低,鼻部血管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的血压波动也可能导致鼻出血。
2. 血液系统疾病
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过程受阻。当鼻腔黏膜发生微小破损时,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会迅速启动凝血机制来止血,但血友病患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出血难以止住,容易导致鼻出血持续或反复发生。维生素K缺乏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在血管破损处聚集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功能下降。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侵犯血管壁,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得鼻出血更容易发生,并且出血量可能较大,严重时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3. 营养缺乏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对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时,血管壁的胶原合成减少,导致血管壁变得脆弱,就像用劣质材料建造的水管一样容易破裂,鼻腔血管也不例外,轻微的外力或血压波动就可能导致鼻出血。
其他营养物质缺乏:除维生素C外,整体营养不均衡,缺乏其他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等,也会影响鼻腔黏膜的修复和血管的健康,从而增加鼻出血的可能性。
4. 肝肾疾病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在肝功能受损时,如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的合成会明显减少。同时,肝脏疾病还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遭到破坏增加,进一步影响止血功能。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多种出血症状。
肾脏疾病:例如尿毒症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有效排出,这些物质会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损害,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导致鼻出血的发生。
5. 内分泌失调
女性特殊生理期或疾病状态: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或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在生理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影响毛细血管的脆性;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血压也可能有所波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鼻出血。另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血管功能,从而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三、长期流鼻血的医疗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出血情况相关:医生会详细询问鼻出血的时间、频率、出血量等情况。例如,是偶尔出血还是经常出血;每次出血是持续不断地流,还是间歇性地滴出;出血量是仅仅几滴,还是大量出血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鼻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如果鼻出血是近期突然频繁发生,可能与急性疾病或近期的环境因素变化有关;如果是长期反复少量出血,则可能是慢性疾病或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
出血诱因相关:了解鼻出血是否有明显的诱因也非常重要。例如是否在挖鼻、揉鼻、用力擤鼻之后发生出血,这可能提示鼻出血是由于鼻腔局部的机械性损伤导致的;如果是在打喷嚏、咳嗽等情况下容易出血,可能与鼻腔黏膜的炎症或脆弱性有关;如果鼻出血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如在干燥环境中或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出血,这有助于判断是否是干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的。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抗血栓药等,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
伴随症状相关:除了鼻出血本身,医生还会询问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果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可能是鼻腔炎症或肿瘤等疾病;如果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提示出血量较大,已经引起了贫血或者是存在全身性疾病影响了身体的整体状态;如果伴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可能与全身性的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另外,对于女性患者,医生还会询问月经情况等,因为女性的鼻出血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二)体格检查
鼻腔局部检查:
前鼻镜检查:这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医生会使用前鼻镜撑开鼻腔,观察鼻腔黏膜的情况,包括黏膜是否充血、干燥、糜烂,是否有新生物(如肿瘤、息肉等),鼻中隔是否偏曲等。前鼻镜可以看到鼻腔前部的结构,对于鼻腔前部出血点的查找有帮助。如果发现鼻腔黏膜有明显的破损、出血点,可以初步判断鼻出血的局部原因,如鼻黏膜干燥、鼻外伤等引起的出血。
鼻内窥镜检查:对于一些鼻腔深部结构或者前鼻镜难以观察到的部位,鼻内窥镜检查就非常必要。鼻内窥镜可以深入鼻腔内部,清晰地观察到鼻腔黏膜、鼻中隔后部、鼻咽部等部位的情况。它能够发现一些微小的病变,如黏膜下的小血管瘤、早期的鼻咽癌等。在长期流鼻血的情况下,鼻内窥镜检查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鼻腔深部的病变导致出血,如鼻腔鼻窦的肿瘤、鼻咽部的病变等。同时,通过鼻内窥镜还可以准确找到出血点,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全身检查:
血压测量:由于高血压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测量血压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如果患者血压升高,可能提示鼻出血与高血压有关,需要进一步评估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的并发症。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硬化,使鼻部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通过血压测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这一病因。
一般体格检查: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皮肤是否有瘀斑、瘀点(这可能提示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检查肝脏、脾脏是否肿大(肿大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脏疾病有关);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这些全身检查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全身性疾病,从而确定鼻出血是否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果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与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而贫血也可能与长期鼻出血导致的失血有关。例如,长期鼻出血且出血量较大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贫血表现。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肝脏疾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药物因素(服用抗凝血药)等引起的,这有助于医生判断鼻出血是否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
其他特殊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有肝肾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合成、代谢等功能,如检查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如果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脏疾病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导致鼻出血。肾功能检查主要检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尿毒症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功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判断鼻出血是否与肝肾疾病有关。
四、如何预防频繁流鼻血
(一)改善生活环境
保持空气湿润:干燥的空气会使鼻腔黏膜水分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容易引发鼻出血。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或者在空调房间内。在干燥的地区,也可以在室内放置水盆、湿毛巾等,通过水分蒸发来提高空气湿度。另外,在地面洒水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加空气湿度的方法。如果在室外,可以佩戴口罩,减少干燥空气对鼻腔黏膜的直接刺激。
避免刺激性物质: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