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叫二狗(为啥每个人身边都有叫二狗的朋友?)

时间:2024-06-25 23:00:41阅读:

狗,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存在感极高。

下班回家,何以解忧?唯有撸狗。现代人对“修勾”的喜爱之情不用我多说了。

但你知道吗?在古人生活中,狗狗也颇具特殊地位。

认真用“狗”取名。

前些年,北大学者李零写了本书:《丧家狗——我读<论语>》。书名一出,招来一片骂声:竟用“丧家狗”形容孔圣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复旦大学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却力挺李零,他说:从古至今,对孔子形象概括最准确的,恰是“丧家狗”三字。

李零当然不是要侮辱圣人,“丧家狗”之称,还是孔子本人认证过的呢。

据《史记》记载,孔子到郑国时,与弟子走散,独自在东门发呆。郑国人见了,对孔子爱徒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长得一表人才,神态却彷徨无措,“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告诉了孔子,还担心他生气,孔子却欣然笑道:说我像丧家狗,这倒是很对啊——孔子怀揣丰满的理想,面对骨感的现实,东奔西走,颠沛流离,找不到精神家园,不就像丧家狗一般栖栖遑遑、可悲可怜吗?

这段对话,不禁令人联想起《大话西游》里的名台词:“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啊。”

图片来自:《大话西游》。

后来他长大了,因为仰慕蔺相如,于是也改名叫“相如”了。

认真地用“狗”取名,还有更确凿的实例。

西周“长子狗”青铜鼎。

中国人民对狗的感情相当复杂:一方面觉得它忠实可靠、又和人亲近,另一方面,却又看不上它摇尾乞怜、仗势吠人。

随着汉语发展,“狗”在修辞中的贬义含义逐渐增多,“犬子”也不再是骄傲的爱称,变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了。后世家长也会用“狗”当孩子的小名,但多半是出于民间习俗,认为“贱名”能让孩子更好养活。

确实,谁身边还没几个叫“二狗”的朋友呢。

不同的狗,不同的名。

犬和狗两字古来通用,没有严格区别。非要区分的话,“犬”多指成年狗。“狗”多指毛发还未长好的幼犬,跟小马称“驹”一个道理。

现代宠物犬种类繁多,古人--,也根据体型、毛发、嘴长、颜色等,对狗进行了分类。

比如《诗经·野有死麕》中,青年男女幽会,女子劝男子不要惊动小狗和家人,说“无使尨也吠”尨比犬字多了三撇,特指多毛的狗。此外,“獫”为长嘴犬,“猲”为短嘴犬,“?”为黄犬,“猈”为短腿犬……都是专有名词。

再如“猛”,本义是健壮的狗。“狡”为健壮且年轻的狗。“獒”则是忠诚通人性、可供驱使的家犬。

所以柯基应该用哪个字?请抢答。

这么多字都带“犬”

人们自古用狗看家护院,对狗的各种行为十分熟悉。有很多带“犬”的常用字,都是从狗的行为习性引出的。

好突然,我喜欢。

狗爱吠好斗,“猥”本义为犬吠声,后来衍生出众多、琐碎之义,进而引申为卑贱、下流。“狠”本义则是犬争斗的声响,引申为残忍、决绝。两只狗相互撕咬,称为“?”,在两犬之间加上“言”,就成了“狱”用言语的方式相互撕咬,就是“打官司”,这是狱字的本义,又由此引申出监牢之义。

就像斗鸡一样,古时也有人专爱观赏狗的争斗。表夸赞之意的“獎”,本义就是在斗犬时鼓励狗出击,下边是犬字。简化后下部的“犬”才变成了“大”

也因犬类好斗,古人便认为它们爱独处,所以“独”也是从犬的字。

《周易》有“其臭如兰”,是说气味像兰花一样芬芳。但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难闻的味道,成了香的反义词。

猎犬也是大宝贝。

除了看家,狗在古代最大的用途是打猎。秋天打猎称为狝,冬季围猎称为狩,字形均从犬。打猎所得,称为“获”

“走狗”如今是骂人的,其实本义只是猎犬,不带褒贬。打猎时,猎犬为人奔走,但当猎物已尽、狗不再有利用价值时,便可能被杀了吃掉。

先秦刺客聂政、汉初名将樊哙,都曾是杀狗为生的屠夫——这一行地位卑下,但也涌现聂政樊哙这样的豪杰,所以有句诗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即市井之中,不乏真义士。

电视剧中的樊哙。

图片来自:《楚汉传奇》。

不过,古人对待猎犬,也不都是“兔死狗烹”《回猎图》里的画面就非常温馨:三个契丹汉子打猎归来,都把疲惫的猎犬载于马上,甚至把狗狗揽在怀里。

嗐,谁还不是个大宝贝呢。

五代画家胡瓌的《回猎图》。

??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