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橘子洲为什么叫橘子洲:橘子洲名称由来与历史文化探究

时间:2024-10-14 09:29:21阅读:

橘子洲名称的由来

橘子洲的名称由来已久。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云:“湘水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南朝诗人鲍照(约415-466年)留下了“橘洲湘水侧,菲陋人莫传。 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的诗句。到了16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人便开垦橘洲沃土,所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故又称橘子洲。此外,主流的说法还有大约在415-466年,南朝诗人鲍照写下了诗句“橘洲湘水侧,菲陋人莫传。 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

橘子洲得名的历史背景

橘子洲头的名字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早在汉代,这里曾经是橘子生长的地方,因此得名“橘子洲”。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起初只是湘江下游的一个小沙洲,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扩大成为湘江沙洲面积最大的沙洲。历史上,橘子洲曾是重要的军事防线。清朝时期,为了抵御外侮,橘子洲上曾修建有炮台,守备森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深情地怀念着橘子洲,曾4次到橘子洲畅游湘江。橘子洲头立有大型祁阳白石横碑,镌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词。橘园、竹林、花圃、草坪,与石碑、长亭交相掩映,构成宛如画屏的橘洲美景。橘子洲原是三个互不相连的洲岛,分别称为上牛头洲、下牛头洲和水陆洲。民间有谚语云:“三洲连,出状元”。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湖南大旱,湘江长沙段小河露底,三洲连了起来。果然这一年长沙出了第一个状元。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 (305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湘江激流冲击下形成的沙洲,远在唐代该洲就盛产南橘。宋《太平寰宇记》:"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橘子洲也是古潇湘八景"江天暮雪“所在地。

关于橘子洲名称的传说和故事

洪崖是传说中的仙人,即黄帝臣子伶伦;“陆绩怀来”典出自汉末陆绩六岁时偷橘三枚于怀,欲归其母的故事。全诗充满对橘洲的赞叹。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指湘江橘洲冬雪傍晚之景。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为江天暮雪图题诗: 蓑笠无踪失钓船。橘子洲原本是三个互不相连的洲岛,分别称为上牛头洲、下牛头洲和水陆洲。在公元983,也就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当时湖南正逢大旱,湘江长沙段小河露底,三洲又连接在一起。而刚好这一年,长沙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王世则,他曾以《六合为家赋》获进士第一名,官右正言。在淳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90年正月作为北宋外交官,出使交趾(今越南),次年返回汴京。随后到了1904年,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于是洲上又建造英国领事馆、长沙关口等建筑物,甚至还专门盖了一座万国俱乐部,而原先洲上的渔民和菜农却被挤到水边的破鱼棚和吊脚楼中。真正将橘子洲闻名于世,是一个伟人. 1913年-1918年,橘子洲迎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其中有一个是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的毛润之,也就是我们尊敬的毛主席。关于橘子洲名字的由来,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相传在晋唐时期,橘子洲上的住民开始遍种常绿秋熟的橘树。每当金秋时节,洲上千树南橘成熟之时,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整个洲上弥漫着浓郁的橘香。

橘子洲名字的起源探究

橘洲因盛产美橘,入秋“树树笼烟疑带水,山上照日似悬金。”如今,橘子洲尚植橘林一片。据《潇湘晨报》一位名时语的作者在《很久以前 橘子洲头有个矮子洲》一文中提到,在目前所见较早的长沙地区官方文献《长沙府志》(嘉靖十二年,1533)中,明代。橘子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是由江里的沙土堆积而成的,距今已有1700余年,但从自然演变过程推算,至少有一万年。古时原有橘洲、织洲、誓洲、泉洲四洲。直到唐宋时,还是一串不相连的沙洲,分为上、中、下三洲(又叫牛头洲)。

橘子洲称谓的形成原因

橘子洲作为“山水洲城”长沙的独特景点之一,也自然成为游客关注的热点。游览壮丽景观之余,不少游客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样一条狭长的江心洲呢?这是否与由南往北流的湘江有关?又是不是受到江岸的岳麓山影响?橘子洲发育在湘江里,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湘江是怎样流过的。湘江和所有的河流一样,都有自己的上游和下游。在上游,地势落差较大,水流被地球引力赋予了强大的重力势能,携带着大小砾石和泥沙奔涌而下。河床受到向下侵蚀的程度也较大,常形成平直的“V”字形河谷。而到了下游,随着地势落差减小,重力的影响也随之减弱,河流向下侵蚀的作用逐渐减少,开始以水平方向的侧向侵蚀为主,称为侧蚀作用。橘子洲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长沙的象征。它位于湘江中游,由泥沙淤积而成,形状似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舰,承载着长沙人民的记忆与梦想。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