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拆庙(数千所寺庙被拆除,僧人强制还俗,为何唐武宗如此仇视佛家?)

时间:2023-09-20 09:51:29阅读:

佛寺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一直以良好的势态发展着。

曾在唐代,因为君王的提倡和引导,佛寺一度出现了极其鼎盛的局面。有一朝,全国各地遍布着佛寺,僧尼的数量也是以往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可这为数众多的僧尼和寺庙却消耗了国家的大笔财富,并且随着念佛的兴盛,寺庙经济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并在国家各类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维护统治,帝王终于伸出了手,使得佛寺就此遭遇了史上最强“拆迁办”

唐武宗即位之后也深刻地感受到佛寺过盛的弊端,性情率直的他甚至为此事大怒道:。

“让朕的天下如此贫困的正是佛寺。”

而在唐武宗其后颁布的《拆寺制》中也有过相关叙述,说佛寺的发展使得天下人除了负担自己的生活之外,还要养活这些不劳而获的僧尼,于国于家都是大大的不利。

正因为此,唐武宗下定决心出手,这也是出于对国家财力、人力的一种保护。

除了为经济问题考虑之外,唐武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佛、道之间因为各自的信仰不同,在此时出现了分歧和斗争。而奉道的唐武宗自然也就站在了佛寺的对立面上。

和其他君王一样,唐武宗也十分向往长生不老,他在位时十分宠信一个叫赵归真的道士,并拜他为师,学习“神仙之术”可赵归真心地狭隘,因为受宠于皇帝,便在每每与武宗交谈时诽谤佛寺,目的就是想让道一统天下。而对于赵归真所言,武宗更是深信不疑。

王谠的《唐语林》也记载了这件事,认为道士们的唆使,唐武宗才下旨废除佛寺。

除了上述两种原因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武宗是为了找寻流亡在外的王叔李怡,也就是后来的唐宣宗,这才以整治佛寺作为掩护。

宣宗李怡是宪宗的13子,为人表面低调实则韬光养晦。唐武宗即位之后认为他是一个祸患,一直想除掉他。但是当时由于宦官从中操纵,李怡被人救下,而李怡为了躲避武宗的诛杀所以入空门,隐于江湖之中了。

正因为有这样一段故事,所以不少人就猜测唐武宗大肆动手的真正目的,或许就是找到自己的这位叔叔,斩草除根,免于后患。

虽然这种说法于情于理似乎都说得过去,那么这究竟有没有切实的依据?

后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依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是唐朝一位名叫圆仁的日本僧人所撰。

其中说道士奏孔子曾说李氏十八子穷途末路,有僧人来理国。而唐武宗正好是第十八个,说白了就是他将会被僧人取代,而这个僧人正是李怡。

这个说法至今也只是猜测而已,聊做补备,终不能尽信之。如果真有其事,那么武宗动手也应该是上诉原因的综合作用,光王之事和道士们的挑唆也只是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目的。

为了之后针对的佛寺的举措能够更好地推行,唐武宗先是命祠部调查了唐朝当时寺庙和僧尼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祠部是唐朝主管宗教事宜的部门,所以调査这些数据并不费力。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五月,祠部给唐武宗呈上了一封奏疏,记载了寺院的数量,此时全国有数千座寺院,僧尼数十万人。两个月后唐武宗正式颁布制书,宣布推行其打压佛事的朝廷之策。

在这封制书之中,佛教寺院和人数均被控制。一些寺庙被拆,僧尼们也被强制还俗。

会昌一事被实施的初期,效果很快便凸显。

首先,拆除的寺庙日后不仅不用再消耗国家资产,而且还有大批的田产和钱财充公,大大缓解了国库的压力。

其次,这些僧尼还俗之后便由享乐阶层直接转变为农户,自此之后便开始向朝廷缴纳税粮,也要相应地承担徭役之职,这也确实给当时的朝治和经济减轻了不少负担。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唐武宗这次打击佛寺的行为大大伤害了百姓们,或多或少也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这次历史事件在古代史上一般被称为“会昌灭佛”,而在佛教史上则被称为“会昌法难”,足见它对佛寺巨大的毁灭性。

“会昌灭佛”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打压佛寺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唐武宗打击佛教,但是因为过分迷道,最终也成了唐朝服食丹药而亡的皇帝之一。出于这个原因,后世对于唐武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