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批斗(1958年粟裕挨批,陈毅为何带头发言?打头炮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4-03-13 08:19:01阅读:

提起陈毅和粟裕,军迷们首先想到和津津乐道的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不解的是1958年军委扩大会错误批判粟裕的时候,陈毅带头第一个发言。认为陈毅的发言带有相当的导向性,给“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平添了一丝裂痕,成为两人之后关系不再象战争年代那样密切的分野。帅克觉得,对于陈毅带头发言批粟裕,我们一定要辩证唯物地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来审视这件事,切不可人云亦云。

其一,陈毅最早知道粟裕已失去主席的信任,带头发言是讲政治和大势所趋。

之所以说陈毅是最早知道粟裕已失去主席对他的信任,可由两个事例来佐证。

第一个是在军委扩大会议召开之前,粟裕曾希望见一下主席,想当面汇报一下工作。主席并没有同意见他,而是特别指派陈毅代他先了解一下情况。此时,陈毅已在外交部工作,不在军队工作的他,只好先向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和秘书长黄克诚了解有关情况,然后向主席作了汇报。陈毅通过这件事不难得出,此时粟裕已失去了主席对他的信任。

第二个是在军委扩大会议召开的前一天,由邓公主持,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元帅会。据《粟裕年谱》记载,这次元帅会,除朱德、刘伯承、徐向前三位元帅没参加外,其他七位元帅都参加了。在这次元帅会议上,“粟裕接受了批判”

我们看,主席不见粟裕,并先行让陈毅代他向粟裕了解有关情况,然后小范围的元帅会又对粟裕进行了批判。陈毅既是最早的知情人,又是元帅会的参加者。并且,在元帅会上,陈毅还是第一个发言。这样看来,最终在军委正式召开扩大会批粟时,陈毅仍是第一个发言,某种程度上说,这既是一个讲政治的体现 ,也是一种大势所趋,还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其二,陈毅是华东的旗帜和最主要的代表,带头发言有些别无选择。

陈毅、粟裕均来自于华东战略区。这次军委扩大会批粟,首先便有个华东战略区的人先行表态和过关的问题。那么,这个头该由谁来带呢?

军迷们都知道,能代表华东战略区的,首推饶漱石。他一直是华东局的书记,曾任华东军区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然而,这时的饶漱石已于前几年被打倒。这样一来,最能代表华东战略区的当推曾任过华东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陈毅是最早知情要批粟的。而好多参会的领导人事前并不知晓。如果让他们这些人首先发言,肯定说不到点上。从这点上说,陈毅的带头发言虽说是主动性的,但他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多少有点别无选择。因为作为华东战略区的旗帜和最主要的代表,他必须代表华东战略区先行表态。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基于与领袖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基于军委扩大会已经定调的情况下必须讲政治的问题。

其三,陈毅的带头发言肯定带有导向性,我们需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来审视。

开任何会议,只要是有发言,那么第一个发言往往多少都带有一点导向性。更何况,陈毅作为堂堂的开国元帅,作为华东战略区的一面旗帜,作为三野大军的主帅,他的第一个发言,这种导向性、带动性、影响性可想而知。

后人们在审视这一段历史时,总是带有一种不解的心理,总是觉得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怎么陈毅竟然第一个带头批起粟裕来了?并且有些话还说得那么重。我们无法更多猜度陈毅当时的心理。但我们再延伸通过两个事例,或许能够找到一些逻辑和答案。

第一个事例。当初批粟裕带头发言的是陈毅,但最终带头鼓掌通过粟裕检讨的也是陈毅。同样,陈毅的这个带头鼓掌通过肯定也是带有鲜明的导向性的。要知道,这时候尽管主席“觉得批粟批得也差不多了”,可以打个结了,但仍有人认定粟裕不能过关。这样看来,陈毅的带头鼓掌通过对于粟裕来讲,还是难能可贵的,仿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浓情一面。

第二个事例。尽管1958年军委扩大会批粟时陈毅带头发言,尽管在此之后陈粟交集交往也较以前大为减少,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粟裕对这件事如何记挂在心。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对陈毅表示尊重。特别是又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后,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还多次提及了陈毅,甚至除主席、朱德总司令外,他最尊重和推崇的便是陈毅了。

两个事例表明,尽管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经受了一些波折,但成色依然亮眼。粟裕作为当年的挨批者,既说明了他有--人的宽阔胸襟,同时也说明他把这件事看得很深、很透。

关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粟裕为何挨批?主要因为哪些因素?主要有哪些误传?帅克曾在新近推出的专栏《20大军史争议问题正解》中,专门有一期视频做了深度的解读分析。军迷们如有兴趣可结合着看,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了解。

主要。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