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被最近的猪肉价格整的有点蒙圈,如果你是个经常买菜做饭的同胞,你会发现猪肉的价格从年前的16块钱左右,一直狂飙到了现在30块钱左右的价格,包括我今天去超市想买点猪肉回来做红烧肉,当我看到那价格,临时改变主意买点鸡肉炖土豆吧,回到家啧啧搞了一锅,回过头来想想,猪肉价格怎么就这么高了,奇了怪了,平时也没怎么感觉猪肉这么紧俏啊,可人家的价格差不多可以和牛肉平起平坐了,不过小编也绝非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是非要一定得吃吃那个猪肉吗?咱们一起来论道论道。
在广大的中国地区,猪肉的发展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产物,我们单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发现人类活动踪迹开始,就发现圈养猪的踪迹,人们早期驯化的小野猪就是为了冬天填饱肚子,另外还从他们的遗迹当中发现了类似骨头的东西,比如大汶口的遗址当中,从墓室里面发现了66块猪的骨头,另外在甘肃的一处遗址中也同样发现了430块猪骨,同时这些猪骨头占了所有家畜骨头的三分之一,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吃猪肉了,并且吃的还不少。
猪肉在走向餐桌的过程当中,也是颇经历坎坷的。人类虽然很早就开始驯化猪,但是当时的人们认为猪吃的太杂,而不像牛羊它们只是吃草。所以被排在了牛羊的后面,《礼记》有记录说“天子食大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根据地位的不同,肉类的等级不同,导致猪的地位是最低的。
不过在中国漫长发展过程当中,或许是因为人们对猪肉设置门槛的原因,导致猪肉在接下来的历史长河中普遍的被士农阶层所热爱。在汉代时,猪的形象应该是有所改观的,汉初韩信的一个朋友陈豨,豨有猪的意思,汉武帝刘彻小时候的名字叫做刘彘,汉代“彘”是小猪的意思,可见在汉代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这些朝代的演变过程中,猪的地位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在东晋是有这样一个故事,琅琊王司马睿因为八王之乱逃跑到了建邺,在那里建都成立东晋王朝,八王之乱刚刚结束,能吃到肉已经很不错了,于是大臣们每人分到了一头猪,猪肉自然而然就成为很难得的美食,这些大臣认为猪的脖子上的肉是猪身上最好的,只有皇帝才值得拥有,这些个做臣子的都不敢吃,“禁脔”就是这么由来的,而且还上了历史记载《世说新语 排调》上说典故来自晋元帝,所以有句老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二师兄的广告,皇帝都间接为其做宣传。此外,同一时期,由北方胡人烤全羊演变过来烤乳猪便开始在中原地带兴起。
到了唐宋两代, 或许是由于“五胡乱华”的影响,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猪肉的食用量下降,羊肉的消耗量开始上来,或许是因为游牧民族多以牛、马、羊为主的畜牧业,猪的饲养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于是羊肉在这几个世纪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一组客观的数据。在北宋时期的朝廷关于肉食的记载,根据《宋会要》记载朝廷一年的羊肉消耗为。4斤,猪肉4131斤,猪肉的消耗量比不上羊肉的零头。哪怕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猪肉也是最便宜的,当时的皇帝为了能吃上羊肉,甚至不惜下令派人专门在湖州培养出“湖羊”以便满足他们对于羊肉的“钟爱”
猪肉的普及或许和历史环境有关,古代的底下的农民大多都是不富裕的,一碰到大灾,各地就开始闹饥荒,猪肉开始被大众所接受并且成为网红的那一刻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明孝宗实录》当中,从1457年开始,猪肉开始慢慢取代宫廷其他肉类的供应,一时间宫中自上而下,掀起了吃猪肉的风气,到了清朝最盛,猪作为特产被列为地方特产当中,而且在当时盛行养猪。县志中有记载,养猪着十之八九,二师兄已经悄悄的溜进了千家万户当中。
反观现在来看,我国的猪肉的食用量是前人的几倍不止,当然我国现在人口基数在那里呈现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填饱肚子还能吃上肉,猪肉的存在便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仅肉量大,而且生产周期短,猪肉慢慢成为餐桌上的座上宾,例如我们生活当中,红烧肉、农家小炒肉,肉末茄子,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菜,都离不开猪肉的搭配。
另外古代牛是作为生产力是很不可能作为肉类食品被人们所食用的,羊肉虽然在中国历史上风光过一段时间,但是羊肉那种明显的膻味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反正小编吃羊肉从来都是只喝汤不吃肉。羊肉的风光在历史中也是有记载的,《三字经·训诂》中就证明了羊肉的地位:“猪能宴飨速宾,羊能用于供备祭器”而猪肉作为人人可以得而食之的肉类食品,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至此猪肉才可以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俗话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数最多还是广大的小农阶层。所以因为猪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存在,怎么可能会不被社会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