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人为什么会中暑:高温高湿环境、个人体质、活动强度

时间:2024-09-29 10:44:22阅读:

人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一种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症状的总称。导致人中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阳光强烈等都会增加人体受热的程度和时间,使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闷热潮湿的夏季,尤其是在没有良好通风的环境中,如车间、农业露天作业场地等,人体容易受到高温和高湿的双重影响,导致热量难以散发。

个人因素:年龄(老年人、儿童)、体质(肥胖、慢性病)、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服药(影响体温调节)等都会影响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比如,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会逐渐下降;肥胖者由于身体脂肪较多,散热相对困难;慢性病患者身体机能较弱,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较差。

活动因素: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会增加人体内源性产热,同时出汗过多,导致水分和盐分的丢失。像在高温天气下进行建筑施工、体育竞赛等高强度活动,就容易引发中暑。

中暑的生理机制

人体皮肤通过多种方式散热,包括辐射、蒸发、对流和传导。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65%的散热通过辐射进行,30%的散热通过蒸发进行,水蒸汽的呼出以及排尿排便提供约5%。当环境温度为 >35°C,蒸发几乎占了所有热量的耗散。然而,出汗的效果受到身体表面积和环境湿度的限制。当湿度>75%时,蒸发散热显著降低。因此,如果环境温度和湿度都很高,中暑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当机体出现热应激状态时,会影响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凝血系统、免疫系统等的生理功能。若长时间暴露在热环境下会出现热损伤,导致中暑的发生。

哪些因素导致人容易中暑

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中暑: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高温的耐受力减弱。

儿童: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难以有效应对高温环境。

肥胖人群:身体脂肪较多,不利于热量散发。

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

睡眠不足者:身体未能得到充分休息,影响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营养不良者: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身体机能不佳。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会增加体内产热,且出汗过多导致水分和盐分丢失。

预防中暑的方法

为了预防中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水分摄入: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健康饮食: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合理穿着: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选择合适的活动环境: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家中未安装空调,则可以借助商场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做好防晒:外出时,应涂擦防晒值SPF 15及以上的UVA/UVB防晒剂,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控制户外锻炼: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则应每小时饮用2-4杯非酒精性冷饮料。运动型饮料可以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注意驾车安全:如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关注特殊人群: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应格外予以关注。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在高温天气应特别注意,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征兆。

中暑后的治疗措施

中暑后的治疗措施应根据中暑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先兆中暑:立即转移到遮阴处休息,最好是凉爽通风、开着冷空调的室内环境。同时补充适量水分,盐汽水是不错的选择。最好有人陪伴,以防出现紧急情况需要送往医院。

轻症中暑:转移到阴凉处或是通风凉爽的室内,适量补充水;如果已经出现轻度意识障碍,他人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重症中暑(热射病):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火速送往医院抢救。等待救护车来临之前,要以最快速度将患者体温降到正常体温,比如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遮阴处,脱掉患者的衣服帮助其身体迅速散热,向裸露的皮肤上适当洒一些水、擦拭皮肤,再以电风扇甚至手摇扇为其降温。如果现场能够找到冰袋,用毛巾或者衣物缠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然后将其分别置于患者额头、后脑勺、胸前、手肘窝以及大腿根部等处,迅速为这些部位的皮下血液降温。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