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为什么会长息肉:息肉成因复杂,包括遗传、炎症、饮食、生活习惯等

时间:2024-09-29 10:44:11阅读:

息肉形成的原因

息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息肉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的息肉病变。在这种遗传疾病中,患者从父母那里遗传到有缺陷的基因,使得身体细胞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出现异常,容易形成息肉。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细胞增殖失去正常控制,大量增生形成息肉。而且这种息肉具有很高的癌变风险,如果不及时干预,往往会发展成结肠癌。

二、炎症刺激

肠道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使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黏膜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黏膜细胞会发生异常增生。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肠道黏膜出现溃疡,溃疡面周围的黏膜在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过度增殖,形成息肉状的突起。这些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会不断增大或者发生性质的改变。

肠道感染如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病原体的侵袭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水肿等病理变化,在病变恢复过程中,容易形成息肉。

胃部炎症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部炎症的常见原因,也是胃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Hp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长期的慢性胃炎,尤其是由Hp引起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可以导致胃黏膜的改变,从而形成息肉。另外,胆汁反流也会引起胃部炎症,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三、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

高脂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转化成次级胆酸,该物质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在日常饮食中,长期摄入大量的动物脂肪,如肥肉、油炸食品等,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对于胃部来说,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等,较少进食蔬菜类,再加上饮食不规律、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患胃息肉的风险。

果蔬摄入不足

果蔬中含有大量叶酸及食物纤维等有益物质。叶酸在蔬菜及水果中广泛存在,具有保持DNA的稳定性,叶酸摄入不足易促进肠道息肉发生;另外,食物纤维不能被降解,使粪便量增多,稀释肠道内致癌物,促进致癌物排出体外;尚能吸附对肠道有害的胆汁酸盐,食物纤维摄入不足,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泄。

四、生活习惯因素

吸烟

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等。这些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和肠道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对于肠道来说,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较大的腺瘤。

饮酒

饮酒可损伤胃黏膜,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对于肠道而言,饮酒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肠息肉发生的风险。

缺乏运动和久坐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停留时间延长,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容易引发息肉。例如,在一些办公室工作人群中,由于长时间坐着办公,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其肠道息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五、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场上卖的通便药(如排毒养颜胶囊、芦荟胶囊、肠润茶等),这些药物多含有蒽醌类成分,该物质可增强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还可能导致DNA变异,促进肠道息肉形成。

六、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黏膜细胞生长时间增长,肠道黏膜的自愈能力减弱,造成细胞异常增长,导致增加息肉的风险。在临床上,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罹患肠道息肉和胃息肉等。

七、其他因素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失衡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例如,某些激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息肉的形成有关,但具体的机制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机械性慢性刺激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长息肉

一、不可控因素

遗传因素

如前面所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是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这类遗传性息肉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息肉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种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难以通过后天的生活方式改变来避免。例如,在一些家族中,可能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使得家族成员患息肉的几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这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息肉往往发病年龄较早,息肉数量可能较多,癌变风险也较高。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也在下降。肠道和胃部黏膜细胞在长期的生理活动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减弱,对细胞异常增殖的监测和抑制能力降低,同时,肠道和胃部黏膜长期受到食物、细菌等因素的刺激,在年龄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更容易形成息肉。

二、可控因素

不良饮食

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肉类、油炸食品等,同时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经常吃快餐、红肉较多而蔬菜很少的人群,肠道内的环境容易发生改变,脂肪的消化和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而低纤维饮食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刺激增加,容易引发息肉。

腌制和烧烤食物:这些食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它可以损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众多,如尼古丁、焦油等。吸烟不仅会影响肺部健康,还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损害。长期吸烟会使胃黏膜和肠道黏膜的血管收缩,减少黏膜的血液供应,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同时,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引发黏膜细胞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酒精对胃黏膜和肠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会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过量饮酒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长期饮酒会使身体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环境有利于息肉的形成。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慢,肠道蠕动功能也较弱。这会导致肠道内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不畅,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增加息肉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相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肠道息肉。

疾病与药物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会使胃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会刺激黏膜细胞增殖,增加息肉形成的几率。以慢性胃炎为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治疗,胃黏膜在炎症的持续刺激下,容易形成胃息肉。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长期服用抑酸药,会导致胃内环境改变,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另外,便秘患者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成分的通便药,也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息肉产生的生理机制

息肉是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隆起病变,其产生的生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以及黏膜修复异常等。

一、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

Wnt信号通路

在正常情况下,Wn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当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如APC(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Wnt信号通路会被异常激活。APC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它可以抑制Wn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当APC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时,β - catenin蛋白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进入细胞核后与转录因子结合,启动一系列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导致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息肉。例如,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由于遗传因素导致APC基因缺陷,使得Wnt信号通路失去正常调控,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增殖,形成大量息肉。

PTEN信号通路

PTEN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它在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PTEN蛋白可以通过去磷酸化作用,抑制PI3K - Akt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当PTEN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时,PTEN蛋白的功能丧失,PI3K - Ak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细胞的增殖信号增强,凋亡信号减弱,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BMP信号通路

BMP(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息肉的形成过程中,BMP信号通路中的一些关键分子,如Bmpr1a等基因发生突变,会影响BMP信号的传递,导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异常。正常情况下,BMP信号可以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当BMP信号通路受损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细胞容易出现异常增殖,进而形成息肉。

二、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细胞增殖增加

在息肉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等的刺激,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例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部后,释放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会刺激胃上皮细胞增殖。同时,一些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在某些情况下表达增加,也会促进细胞的增殖。这些细胞在不断增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息肉状的突起。

细胞凋亡减少

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它可以清除体内多余的、受损的或异常的细胞。然而,在息肉形成过程中,一些因素会抑制细胞凋亡。例如,某些药物中的蒽醌类成分,可增强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当细胞凋亡减少时,细胞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容易形成息肉。

三、黏膜修复异常

炎症与修复

当胃肠道黏膜受到损伤时,如炎症、机械性刺激等,身体会启动黏膜修复机制。在正常的修复过程中,黏膜上皮细胞会适度增殖以填补受损区域,然后恢复正常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如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会持续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导致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失去控制。例如,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肠道黏膜的溃疡面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在修复过程中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息肉。

干细胞异常

黏膜上皮干细胞在维持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息肉形成过程中,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出现异常。例如,当干细胞受到某些因素(如基因突变、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时,它们可能过度增殖并分化为异常的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不断积累,最终形成息肉。

不同部位息肉的成因差异

一、胃部息肉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

Hp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Hp主要寄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它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8(IL - 8)、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等,这些物质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同时,Hp感染还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炎症环境下,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影响,容易形成息肉。例如,在一些慢性胃炎患者中,由于Hp感染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胃黏膜逐渐出现息肉样改变。

胆汁反流相关

当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等)反流入胃内时,会损害胃黏膜。胆酸可以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细胞暴露于有害物质中,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而且,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会刺激胃泌素增生,胃泌素又进一步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尤其是增生性息肉。

抑酸药相关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抑酸药会抑制胃酸的分泌,使得胃内pH值升高,这种环境下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可以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导致胃底腺息肉的形成。部分患者在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这表明抑酸药在胃底腺息肉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与生活习惯相关

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这些食物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或者通过影响体内的代谢环境,如血脂水平等,间接影响胃黏膜的健康。同时,吸烟会增生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可能与吸烟会增加Hp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二、肠道息肉

肠道炎症相关

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是肠道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这些疾病中,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会刺激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肠道黏膜出现溃疡,溃疡周围的黏膜在修复过程中,由于炎症的持续刺激,细胞可能过度增殖,形成息肉状的突起。另外,肠道感染如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在病变恢复过程中容易形成息肉。

饮食因素相关

高脂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转化成次级胆酸,该物质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果蔬摄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果蔬中含有的叶酸能保持DNA的稳定性,食物纤维可稀释肠道内致癌物并促进其排出,吸附对肠道有害的胆汁酸盐,果蔬摄入不足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便秘相关

便秘患者可使肠道内致癌物存留时间延长。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场上卖的通便药(如排毒养颜胶囊、芦荟胶囊、肠润茶等),这些药物多含有蒽醌类成分,该物质可增强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还可能导致DNA变异,促进肠道息肉形成。

遗传因素相关

基因变异与肠道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的息肉病变。患者从父母那里遗传到有缺陷的基因,使得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出现异常,容易形成息肉,而且这种息肉癌变风险较高。

5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