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为什么胆红素会高(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危害及处理方法,一文讲清!肝胆不好的要收藏)

时间:2024-12-22 17:29:46阅读:

胆红素,作为人体内红细胞代谢产物之一,其含量的动态变化是衡量肝功能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很多朋友体检发现,自己胆红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了打消大家疑虑,今天咱们详细分析一下有关胆红素的所有“故事”。

胆红素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血液中的红细胞老化和破坏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二是人体组织中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在肝脏内经过氧化和还原反应,也会产生一些胆红素。

胆红素之所以被称为“胆红素”,是因为这类色素最初是从胆汁中发现的。在人体的胆汁中,胆红素是一种主要的色素,它的颜色呈橙黄色,因此被称为“胆红素”。

胆红素作为红细胞在肝脏代谢后的产物,其代谢过程牵涉到肝脏和胆管等多重器官功能的协调配合。在健康状态下,血清中的胆红素能得到有效转化并顺利由胆管输送至肠道参与消化。但是,当这种代谢途径发生故障,就可能引起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进而引发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

1、总胆红素、2、直接胆红素、3、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是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反映了人体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指标异常升高时,可能引发黄疸。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的产物。在肝脏中,胆红素与Y蛋白和Z蛋白结合成胆红素-Y蛋白和胆红素-Z蛋白,这些复合物在UDP-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脱掉葡萄糖醛酸后,再次生成胆红素,参与胆素原的形成。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反映了肝脏对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能力。当肝脏功能受损时,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可能升高,导致黄疸等临床症状的出现。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是血液中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它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分解。当红细胞破坏时,血红蛋白分解为正铁血红素和血红素。正铁血红素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绿素,胆绿素再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这部分胆红素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称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反映了红细胞破坏和血红蛋白分解的程度。当红细胞破坏过多或血红蛋白分解异常时,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可能升高,导致黄疸等临床症状的出现。

1.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为3.4—17.1μmol/L(0.2—1.0mg/dL)。

2.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为0—6.8μmol/L(0—0.4mg/dL)。

3.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值为1.7—10.2μmol/L(0.1—0.6mg/dL)。

根据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具体正常值应以检验报告给定的参考值为准。

1.肝炎

肝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肝炎发生时,肝细胞受损,导致其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功能下降,进而引起胆红素在血液中堆积,出现胆红素异常升高的情况。患者可能伴有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肝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异常升高。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3.肝癌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肝硬化、遗传因素等。肝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侵犯肝脏组织,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消瘦、发热等症状。

4.胆囊炎和胆管炎

胆囊炎和胆管炎是由细菌感染、结石等因素引起的胆道炎症性疾病。当胆囊或胆管发生炎症时,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到肠道,从而在血液中堆积,引起胆红素异常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

5.胆结石

胆结石是胆道内形成的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组成。胆结石可阻塞胆道,影响胆汁的排泄,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胆绞痛、黄疸、炎等症状。

6.溶血性疾病

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外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的一组疾病。溶血性疾病发生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异常升高。常见的溶血性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脾大等症状。

7.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中一些疾病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导致胆红素异常升高。例如,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其特点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

8.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疾病外,还有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胆红素异常升高。例如,酒精性肝病、炎等疾病可影响肝脏和胆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胆红素异常升高,如抗结核药、避孕药等。

9.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等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胆红素升高。

10.其他因素:如过度劳累、饮酒过量、妊娠等也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

1.引起黄疸:胆红素升高会导致皮肤、巩膜等组织出现黄染现象,即黄疸。黄疸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等症状。

2.损害肝功能:胆红素升高意味着肝脏功能受损,长期高水平的胆红素会对肝脏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导致肝功能下降。

3.诱发其他疾病:胆红素升高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如胆石症、胆管癌等胆道疾病,以及肾炎、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疾病。

1.查明原因:首先需要查明胆红素升高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肝脏疾病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需要积极治疗肝脏疾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需要解除梗阻等。

2.对症治疗:针对胆红素升高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肝功能受损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使用保肝药物等。

3.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病物用于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胆红素升高;保肝药物用于肝脏疾病引起的胆红素升高;利胆药物用于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红素升高等。

4.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降低胆红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饮酒和摄入高脂肪食物等。

5.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

西药:

1.抗病物:如拉米夫定、索磷布韦等,适用于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胆红素升高。

2.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适用于肝脏疾病引起的胆红素升高。这些药物能够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损伤,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3.利胆药物:如去氢胆酸、消炎利胆等,适用于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红素升高。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胆汁的排泄和胆红素的代谢,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

中草、中成药: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胆红素升高通常被归类为“黄疸”范畴,治疗时多从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以下将分条例举一些具有降低胆红素作用的中药。

一、清热利湿类中药

1.茵陈

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满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2.栀子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栀子与茵陈合用,可增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大黄可通过泻下作用,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胆红素水平。

二、疏肝解郁类中药

1.柴胡

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可通过疏肝解郁的作用,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

2.郁金

郁金是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的功效。郁金可通过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的作用,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降低胆红素水平。

三、活血化瘀类中药

1.丹参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丹参可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胆红素水平。

四、中成药

1.茵栀黄

茵栀黄颗粒是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等。

2.茵胆平肝

茵胆平肝胶囊是由茵陈、龙胆、黄芩、猪胆膏、栀子、白芍(炒)、当归、甘草等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具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的功效。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尿黄赤等症状。

五、其他中药

除了以上列举的中药和中成药外,还有一些其他中药也具有降低胆红素的作用,如甘草、陈皮等。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这些中药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合理选用。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胆红素高了,就试试上面所讲的治疗方法吧,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收藏转发给您身边的的亲朋好友,关注我,了解更多您想知道的医学知识!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