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地区,每年六七月份农忙的时候,在麦地里就能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这是布谷鸟发出的声音。可到了7月下旬麦收结束后,布谷鸟的叫声就很少听到了。
那么,为什么布谷鸟在收割完小麦后就不叫了呢?它们到底去哪里了?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布谷鸟是人们对杜鹃的俗称,杜鹃属下一共有10种鸟类,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有四种,分别是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和四声杜鹃。
其中大杜鹃的叫声最像“布谷布谷”,而四声杜鹃的叫声比较有趣,有时候像“快快播谷”,有时候像“光棍好苦”,还有听起来像“得罪家婆”等等,具体更像哪种声音,可能跟当事人听到四声杜鹃鸣叫是的心态有关。
大杜鹃
大杜鹃是普通杜鹃的一个亚种,它的头、颈和背部有黑褐色的羽毛,羽毛的边缘略带白色,形成鳞状斑,腹部羽毛多为白色,上面有黑的横斑纹。大杜鹃是我国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杜鹃种类。它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大”,但也就一百克出头。
中杜鹃
中杜鹃主要分布在亚洲,其叫声与大杜鹃类似,但是鸣叫的声音相对小一些。从外观上看,它的整个背部羽毛呈灰褐色,羽毛的边缘略带点蓝白色,腹部的毛发以银灰色为主,带有黑褐色的横斑纹。
小杜鹃虽然叫“小”,但是它的体型介于大杜鹃和中杜鹃之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和西南地区,叫声跟中杜鹃接近。小杜鹃的背部羽毛主要以暗灰色为主,羽毛的边缘略带点蓝褐色或者蓝灰色,腹部羽毛多为白色,有着较宽的黑色横斑纹。
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是一种与大杜鹃一样,是一种中型的攀禽,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四声杜鹃的外观和大杜鹃十分接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四声杜鹃的羽毛边缘不是白色,而是黑褐色。
你可能听说过“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在他死后仍然非常怀念他的臣民,于是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春天都要回故土看望臣民,用鸣叫来表达他对故土的思念,一直叫到口中留鲜血为止。
但实际上,杜鹃叫的时候嘴里并不会出血,红色是它们口腔上皮和舌部原本的颜色。这种误解成就了杜鹃,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杜鹃啼血猿哀鸣”。
但是从杜鹃的繁殖习性上来看,它们却臭名昭著,“鸠占鹊巢”中的“鸠”说的就是杜鹃鸟。它们将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穴里,让别的鸟为它们孵化、养育幼鸟。
大杜鹃的叫声最像“布谷~布谷~”,收割小麦之前人们听到的布谷鸟叫声,大部分是大杜鹃发出的,大杜鹃就是那个喜欢“鸠占鹊巢”的家伙。
它们不筑巢,不孵卵,专门把自己的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穴里,让别的鸟类替它养孩子,这在生物学上叫“巢寄生”。
一只雌性大杜鹃在一个繁殖季能产下20多枚蛋,它会把每一枚蛋都产在不同的巢里。也就是说,一只大杜鹃至少要找到20个宿主才能完成“任务”。不过,大杜鹃想要让宿主鸟替它养孩子,得有点技术含量才行。
不同种类的鸟下的蛋无论是颜色还是大小都不太一样,如果杜鹃鸟下的蛋与宿主鸟的蛋差别太大,会很容易被发现,宿主鸟会将不同的鸟蛋啄开吃掉或者推出鸟巢。因此大杜鹃总是固守模仿一种被自己巢寄生的鸟类,尽量让自己下的蛋看起来很像是对方的蛋。
如果仅仅是将鸟蛋产在宿主鸟的巢穴里,倒也不至于让大杜鹃臭名昭著。可怕的是,大杜鹃的蛋只需要10天左右就能孵化,通常比宿主鸟的亲生骨肉更早破壳,而刚出生的大杜鹃就会凭借本能,把其他鸟蛋推到巢穴外面去摔烂。
哪怕宿主鸟的蛋运气好,能够顺利孵化,它可能也难逃一死。因为大杜鹃雏鸟会发出更大的叫声,诱骗宿主鸟投喂更多食物,所以长得更快、力气更大,然后轻而易举地将其他雏鸟退出巢穴摔死。
当然了,大杜鹃的巢寄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有些鸟类会严防死守自己的巢穴,避免被杜鹃寄生,有些鸟类发现杜鹃鸟蛋的不同之处后,也会将其推出巢穴。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杜鹃竟然会为此展开报复!
大杜鹃下完蛋之后,有时候会躲在旁边暗中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蛋被宿主鸟发现并丢了出去,大杜鹃就会等宿主鸟不在巢穴的时候冲进去,把鸟巢捣毁泄愤。这其实也是大杜鹃的一种恐吓行为,让宿主不敢轻易将大杜鹃的蛋推出去,从而被迫孵化杜鹃鸟的蛋。
其实除了杜鹃以外,自然界中还有上百种鸟有巢寄生行为,我们不应该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它们。因为这种看起来可耻的行为,跟鹰吃兔子、兔子吃草一样,不过是自然界中极为平常的一种现象罢了。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麦收结束后,为啥听不到布谷鸟的叫声了?它们都去哪里了?
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麦收结束后,杜鹃都飞走了,因为除了四声杜鹃在海南岛为留鸟外,其他的都是夏候鸟。所为夏候鸟就是鸟类夏季在A地繁殖,然后在秋冬季节飞往B地方越冬,那么这种鸟类对于A地来说就是夏候鸟。
对于我国而言,大部分布谷鸟都是夏候鸟,它们在其他地方越冬,到了繁殖期会飞往我国来进行繁殖。杜鹃的繁殖期在5~7月,因此4~5月的时候,大量的布谷鸟就会飞往我国。
一般情况下,杜鹃鸟不会乱叫,但在繁殖期,它们会通过叫声来吸引异性,因此在整个5~7月,布谷鸟都会“布谷~布谷~”地叫个不停,这也是人们在麦收之前经常听到布谷鸟叫声的原因。
而当布谷鸟繁殖期结束后,它们就不需要再通过叫声来引起异性的注意,那么人们就听不到布谷鸟的叫声了,而此时恰好是刚刚麦收结束的7月份,于是就有了“麦收结束后,布谷鸟就不叫了”的现象。
那么繁殖期结束后,布谷鸟都去哪里了呢?
其实布谷鸟繁殖期刚结束的时候,它们还会在原地生活一段时间,只是不叫了而已。但过不了多久,布谷鸟就要向南方迁徙,前往更暖和的地方过冬了。
杜鹃鸟拥有很强的迁徙能力,有专家分析过几只大杜鹃的飞行轨迹,发现它们从北京飞到云南,途经东南亚后,又继续前往非洲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些大杜鹃又原路返回北京。一年之内,一只大杜鹃的飞行距离达到了32000千米。
在西欧,人们认为大杜鹃到了秋天会变成雀鹰,也就是一种小型的鹰科猛禽,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们把它们联想到一起,是因为大杜鹃和雀鹰的体型相差不大,尾巴都很长,背部的羽毛都灰色为主,胸部的羽毛也都是白底上有黑色横斑纹。
但其实是因为到了秋天,大杜鹃都飞往南方越冬了,而雀鹰则终年生活在当地。因此秋季的时候,当地人不见杜鹃,只见雀鹰,便认为杜鹃都化身雀鹰了。
布谷鸟其实是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四种杜鹃叫鸟的统称,其中声音最像“布谷布谷”的是大杜鹃,这是一种巢寄生鸟类,它们会把蛋下到其他鸟类的巢穴里,“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就是大杜鹃。
我国大部分布谷鸟都是夏候鸟,它们春天从南方飞到我国繁殖,在繁殖期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而繁殖期结束后,布谷鸟又飞回暖和的南方越冬,它们飞走的时间恰好是7月份,而此时正好是麦收结束的时候。
因此布谷鸟在麦收结束后都飞走了,人们也就听不到它们的叫声了。